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

第788篇:《詩侶》

譚銳祥壇主致詞
上週六晚,魁北克中華詩詞研究會眾詩侶於唐人街東昇樓酒家雅集,歡度詩會十二週年會慶暨《伍兆職詩詞集》出版面世。住在滿地可的詩友,除了幾位因旅遊缺席之外,大部份都準時赴宴。

譚銳祥壇主致詞時,特別強調詩會十二年來,詩侶團結合作,步韻唱酬,互相敬重,像一個大家庭,沒有不愉快的爭吵,也沒有與他人結怨,大家相安無事,風平浪靜。他語重心長的說:「我們都年老了,希望你們年輕的一輩能接棒,讓中華古典詩詞國粹精華得以薪火相傳,長燃不熄。」


譚銳祥壇主向詩友們祝酒
我向大家介紹新加盟的詩侶──懷素,她由紫雲帶進詩會,每週創作不斷,是詩壇生力軍。信天翁帶了他的雕塑家朋友劉明浪出席詩宴,有幸與他同席,知悉他的老家廣東梅州離潮州揭陽不算遠,頗感親切。紫雲告知,離開加拿大多年的詩侶墨浪已經回來,可惜因聯絡不上,他當晚缺席。

劉能松教授《瓊瑤閣千自文嵌聯》
我將《詩壇》自1999年11月6日創刊至上週第622期的統計表製作,在席間分派。並附了李紀欣醫生發表於香港《春秋雜誌》第1026-1027期(2011年7-8月號)文章:《劉松能教授百齡華誕唱酬錄(並序)》。李紀欣醫生這篇報導,最先由許之遠老師掃瞄後傳來,但有很多字看不清楚,於是打電話到溫莎,向馮雁薇詩友索取原件,很快就收到傳真。我還帶了劉能松教授的《瓊瑤閣千字文嵌聯》、《瓊瑤閣聯鈔》給詩侶們傳閱,並懇切呼籲大家步劉教授原玉,為老詩翁百齡大慶賀喜。

左起:白墨、譚銳祥、汪溪鹿、黃明嬋、伍兆職

伍老將他新出版的《伍兆職詩詞集》簽名贈送,成了詩宴珍品。「書比人長壽」,我在席間再三希望詩侶們儘快為自己出版個人專集,趁思維還清晰,身體尚健在時,留下一本書於世上,只要有兩、三百首就可以結集成書,若干年過後,才明白出書有多重要。多少有錢人想出書,必須找人家幫他寫傳記、回憶錄,而詩侶們用自己的筆創作,每一首詩詞都是心血結晶,只要財力允許,應該趕快付梓。我已經為大家打字,在《詩壇》網頁上有「各家詩詞集」,凡是超過五首就可以入選其中。繼《伍兆職詩詞集》之後,《李錦榮詩詞集》已經編排好,尚欠製作「目錄」,近日當可交給張嘉先生付印。既省了一大筆可觀的打字費,又校正、排版,如果還猶豫不決,就說不過去了。

從《統計表》上看,超過二百首的有:何宗雄201首,譚健民238首,胡楠仁243首,雷一鳴261首,信天翁282首,吳永存376首,劉家驊393首,汪溪鹿424首,紫雲435首,海語463首,雪梅623首。已出書或將出書的:李錦榮1307首,白墨1170首,伍兆職1149首,鄭石泉984首,譚銳祥802首,子漢315首。其他超過百首的有:唐偉濱195首,王一洲195首,懷石170首,許之遠155首,李永洪155首,李自然137首,黃道超134首,姚洪亮123首,墨浪114首,彭鈞錚105首,陳國暲105首。

詩侶不分男女、年齡、籍貫,也不分所居地、宗教信仰、身份背景,大家也許素未謀面,也許連是男是女、是老是少都不知道,但都因為喜愛中華傳統文化而聚在一起了。雖然格律詩會綑綁詩詞創作,被譏為「帶著鎖鏈跳舞」,也因此而「以難見巧」,成了小圈子文學、少數人文學。近日讀到一些文章,提倡詩詞改革,主張以現代漢語入詩,認為今人不宜發古聲。詩會十二年前創會緣起:「中華古典詩詞源遠流長,是最珍貴的文學遺產,要弘揚推廣,首先就必須繼承。這是本會成立的唯一宗旨。要繼承,就從學習、研究開始。」所以,詩侶們加盟詩會之前,就應該明確知道,始終堅持「毫不動搖、絕不懷疑、誓不毀損老祖宗留下的千年遺產」之原則,是沒有通融的餘地。

有朋友寄來一些「假」的東西,將遊戲詩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」東拼西湊,硬說成是宋代女詞人朱淑真所撰。讀朱淑真《斷腸詞》,與這等劣品相提並論,頗貽笑方家。我傳給老師,他一眼看穿,認為是牽強附會的膺品,有損朱淑真之名。擔任主編十二年,對每位詩侶之風格略知一二,像溫哥華李錦榮兄的詩,即使沒有註明作者,一讀幾句,就斷定非他莫屬,因為早已成了「李派」也。為《雷基磐詩集》三千首打字校對,也一樣看到紋路,「窗」字下面一定加個心字,「粗」字用三個「鹿」取代,還有大量字典查不到的古字、僻字、異體字,以表示他的「厚古」。我除了「望字興嘆」,也慢慢得出了結論:送別一定有「灞橋」,一定會「折柳」,而且也不知家裡是否有把古「劍」,每每讀到夜深「撫劍」,十年「磨劍」。搞得連我自己也開始糊塗起來了。

我們是活在現實的社會裡,而非不食人間煙火的隱士,我們每天接觸到的東西,活生生擺在眼前;如果視而不見,卻去寫風馬牛不相及的題材,或循規蹈矩,結果年年詠重陽,一定會有「孟嘉落帽」、「夢得題糕」的典故;一說到雅集就一定要用「蘭亭」、「曲水流觴」;不能用「世界」、「地球」而要用「江湖」、「天下」。到底我們嚴格遵守格律之餘,遣詞用字是否也應該那樣非古不可?用「鐙下」而不用「燈下」,用「把盞」而不用「舉杯」?還祈望高明指教,不勝感激!
(2011.12.16《華僑新報》第1086期)

附:
敬讀盧茵《詩侶》
李錦榮
詩侶師心常不更,語言筆下亦難鳴。
冰天風勁傳薪火,雪夜燈寒頌古聲。
孤旨年年延韻命,四方念念越邊城。
當今化育盧門熱,拙集編排白墨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