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

第893篇:《拜年》

猶憶36年前的1980年2月1日,我抵達加拿大滿地可,當日正逢已未羊年臘月十五,兩個星期後的2月16日,便是庚申猴年正月初一。時間過得真快,轉眼間我在加拿大已經度過了第四個猴年。

加拿大郵政局從1997年開始推出牛年生肖郵票,到2008鼠年正好一套;2009牛年開始又推出第二套,到2016猴年已經第八個生肖,還欠雞、狗、豬、鼠,第二套就出齊。每次生肖郵票發行,我這集郵迷當然不容錯過,總是第一時間搶購。但今年比過去20年不同,猴年生肖郵票,1月11日先推出加拿大國內版,延至2月1日海外版才問世,而且數量有限,很多郵政分局都只出售普及版,若要購買首日封、小全張或「送羊迎猴」,除非一早在網上訂購。我到附近幾家郵局都找不到首日封,小全張也只有廿幾張,只好買十本普及本,每本6張。售郵票的小妞不明白,上一次本地猴年郵票推出時,我已經買了一百張,如今海外猴年郵票發售,為何我還要買那麼多?是在炒賣黃牛郵票嗎?我笑說,住在外國的親戚朋友很多,每逢中國新年,我會將生肖郵票當作禮物送給他們留念。
加拿大第一套生肖郵票(小全張)1997-2008
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,WeChat微信、WhatsApp、Facebook臉書、Twitter推特等,只要一按,幾秒鐘內,就可以很輕易地利用照片、圖片、錄影向全球親友拜年;所以,郵寄賀年卡,已經式微,就像貼郵票寄信那樣,漸漸被淘汰。過去在泰國,每年春節向各地親友寄出之賀卡是兩、三百封,收到的也不少過百,故能陸續彙集各國精美郵票、明信片數以千計。如今,還能收到親筆書寫的賀卡簡直是鳳毛麟角,而且大多數是老人家,家裡數千封藏信中,還保存著已辭世親友珍貴的筆跡,看到他們龍飛鳳舞的墨寶,心情格外興奮。如果只憑電郵打字,也就沒有這筆豐富遺產。然而,數年前曾經接到一位文友來函,鄭重其事宣佈:本人堅決反對郵寄賀卡,也不希望收到任何郵件!
加拿大第一套生肖郵票(1997-2008)
這幾年,雖然收到的親筆手書信函已經少之又少,我還是堅持用郵寄賀卡的古老方式,向遠方親友表達我一點思念,那怕對方收到後會順手拋棄也無所謂。至少,在我心中,還記得某一位朋友的本來姓名、某一位老同學四十幾年前的容貌。也許很多人費解,向遠方親友拜年,上網點擊一下不就行啦?幹嗎要花錢買郵票、買賀年卡,還要一筆一劃逐張書寫?相信同意這觀點的人是越來越越多,勢不可擋。難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片紙隻字都不值得寫,最後連電話都懶得講,到頭來就是手機一刷、鍵盤一按。我知道這是大勢所趨,順潮流者存,逆趨勢者亡,這是很無可奈何的事。

賀卡可以不寄,撥個電話拜年也好過什麼都沒做。在海外,中國新年若不是適逢假日,是無假可放;學校照常上課,職員依舊上班,當然沒有「黃金週」,要登門拜年,必須安排在晚上;除非正月初一是週末、週日。然而,我就問過好多年青人,他們連「拜年」是什麼、為何要「拜年」都搞不通。我曾經問過幾位華裔後代,他們說,過新年、給紅包是老人家上個世紀的事了,新一代不來這一套!還笑我「老古董」,食古不化!我於是嚴肅的說,這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傳統文化,在你們看來是「四舊」,是落後、遺毒,但在東南亞華人看來,是尊嚴,是禮節,是做為中華民族的象徵。

「禮失求諸野」,越南、柬埔寨、寮國(老撾)、泰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地的華人社會,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,隆重拜祭祖先、向長輩拜年、向親友賀年的風氣到今天一點都沒減。我想讓這些不懂傳統文化的新一代知道,如果他們有機會回東南亞過中國新年,一定會被那裡的熱鬧氣氛所感染,一定可以找到老祖宗遺失的原汁原味。有些人甚至以為,來自東南亞的華僑,不懂中國文化,只會講泰、越、柬、寮、馬來語,其實是大錯特錯,在昔日越南西貢、柬埔寨金邊、寮國永珍,全日制的中文學校,學到的繁體中文、古文、詩詞,不遜於中國大陸。相反,當年在十年文革摧殘下,知識青年上山下鄉,嚴重影響學業,他們從學校獲得的學識未必比海外華僑學生多。
除夕年夜飯,大家穿紅色衣服
還是回到拜年的話題。說到底,重點就是:「親情」。我們家一直保留除夕晚上吃年夜飯的習慣,風雪不改。而子夜十二點正,煮湯圓迎春,臨睡前給兩女壓歲錢,翌日會給她們紅包,幾十年不變。雙親都不在,大年正月初一,我們一定會登門給姐夫、胞姐拜年,大姐會像昔日母親在世時一樣,給我們紅包,然後吃開年飯,互相祝福。每年的年夜飯,兩女會帶她們的好友來,他們一定要穿紅色衣服,我們也會給他們每人一封紅包,除了一點小錢,還有用中文寫他們的名字,這些洋孩子,對中華文化給予至高無上的景仰,能得到我們用毛筆字寫他們的中文譯名,竟然如獲至寶。

當高科技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公式化、數碼化,我們更應該珍惜傳統文化中優良的部分。很可惜,商業化的今天,「春節」已逐漸被利用成發財的商機,就如雨後春筍的「旅遊文化」,各式各樣的茶道、廟會、少數民族婚嫁表演,就像商店對聯可以高價出售一樣,是可喜?可悲?可嘆?
(2016.02.12《華僑新報》第1303期)
附:
敬讀盧茵《拜年》
李錦榮
拜年思古源頭事,文化幽情無比艱。
價值鍍金忙活躍,市場成霸苦孤攀。
名聲巧取隨流競,權力全傾逆性還。
程式語言聯網化,師心導我韻靈山。

敬謝墨師猴年咭
李錦榮
二零一六猴年咭,導我回歸崇古新。
所得沖天無盡境,能思踏地頓超因。
祖宗文脈何關塞,兒女騷流不道陳。
書法師心如是永,吾詩雖拙未曾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