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哥華卑詩潮州會館新館址的全套潮州大鑼鼓 |
回滿地可後,我第一件事要做的,就是郵寄有關潮州文化的書籍和潮州音樂光碟,贈送會館,特別是《潮汕風物談》一書,裡面詳盡介紹潮州風俗文化,對了解家鄉資料大有幫助。我還傳真兩篇隨筆給錦榮兄參閱,一篇是第157篇《潮譽》(1999年9月17日刊於《華僑新報》第447期);另一篇是第398篇《潮頌》(2004年5月7日刊於《華僑新報》第689期)。兩篇題目「潮譽、潮頌」都是原創,字典中未有此新詞彙也,前者寫於魁省潮州會館新館址奠基典禮;後者寫於第3屆國際潮青聯誼年會在滿地可召開。此外,我還必須抽出時間,填一首《滿庭芳》,寄給李寶珠姐譜曲,作為卑詩省潮州會館的會歌,接受這任務時我受寵若驚,戰戰兢兢,但作為潮州鄉親,當然義不容辭。
從愛民頓回來後,又忙忙碌碌,許多信件未回覆,唯有等到週末,才去沖曬照片,郵寄給親友留存;收到很多來函、報紙、書籍,要抽時間細讀。我不捨得拋棄東西,所以親友的片紙隻字都珍藏若瑰寶,搞到地下室雜物堆積如山,都是紙張,包括詩友傳真手稿,因為沒有時間整理,暫時擱置一邊。星期六那天,女兒收拾她的房間,數十本厚幾百頁的法律書籍,全部丟到環保車,我一本又一本撿起來,謂每一本都價值不菲,有的超過百元,就這樣拋棄,太浪費,何不送給初入法律系的學生,「每年的法律都不同,年年立新法,廢舊法,就像日曆,過了期就作廢!」我只好開車,將滿滿一車廂的律書載去環保中心拋棄,臨走時仍不忍心再望多幾眼,口裡嘀嘀咕咕:太浪費了!
老伴坦言:她已經將這些書啃進肚子裡,變成了一紙文憑,變成了法袍披身,以一整車書換來小小「律師」名片一張,值得!何必耿耿於懷那區區幾千塊錢的書呢?我還是老話一句:不一定要丟,可以買一個新書架收藏起來,裡面每一頁都有筆記,很有紀念價值。「新書架放哪兒?」的確,家裡能騰出的空位都被我的書架侵佔了(除了老伴的「廚房聖地」神聖不可侵犯),如果還有空位放新書架,我許多無家可歸的書就不用東塞西擱。最後,我下意識不再討論拋棄舊書一「案」。
科技太發達了,我們如果跟不上就會落伍!回想幾年前的傳真機、手機、打印機、光碟機,一樣樣逐漸被淘汰,家裡裝菲林的笨重照相機,已經塵封多年未用,多台舊電腦,還附帶3.5英吋的磁碟,如今,這些東西遲早也要拋棄。女兒說她們已經到了不使用紙張的新時代,既環保,節省能源,連油墨也不用,並呼籲朋友加入反對用紙運動中,聖誕節只在網上祝賀,而我這老古董還在寫賀年卡,還在列印詩友電郵裝訂成冊。看來,我必須學會放棄,卸下包袱,輕裝上路,才能遠行。
老伴笑我是「科技白痴」,對新的機械,我總是「慢半拍」,學會用手機發短訊,看GPS全球衛星定位,也還是7月頭遊紐約時的事。老伴每天上網看新聞,比我知道的訊息要多不知幾倍,她說我15年來堅持錄新聞的傻事,應該可以停止了,但我還是樂此不疲。從過去的VHS錄影帶,到現在的DVD光碟,整整15個年頭,每一天的新聞都錄下,裝了滿滿一個大櫃;但如何整理,由錄影帶轉為光碟,再儲存進電腦硬碟中永久保存,就要花幾年時間。寫到這裡,才想起下星期8月18日滿地可時間下午6點15分,新時代電視《大城小聚》節目有卑詩潮州會館李寶珠會長專訪,介紹第2屆潮州文化節,值得收看,雖然我那天上班,還是吩咐老伴幫我錄進DVD光碟中,慢慢觀賞。
(2010.08.13《華僑新報》第1016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