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

第157篇:《潮譽》

農曆八月初五吉日,有幸參加魁省潮州同鄉會新會館奠基典禮。是日大雨傾盆,老天爺也應邀為地基清洗塵埃,滋潤一番。在奠基禮的前一天才趕緊搭蓋的兩個大帳棚,成了大型遮雨傘。嘉賓冠蓋雲集,大雨並沒有影響奠基禮,滿地可市長布克冒雨抵步,中國大使館黃屏參贊從渥太華趕來,他們兩人在致詞中都提到雨水是好兆頭。高僧誦經時,乍雨乍晴,四頭醒獅伴著鞭炮聲在雨中起舞,儀式一開始,頓時雨過天晴,揭幕禮拉開紅綢緞後,各位來賓舉鏟子為奠基石加沙土,王和協會長宣佈會館將於九月廿日正式動工,雄偉新址可望於二千年來臨之前落成啟用。

魁省潮州同鄉會自置物業之舉,立刻獲得鄉親們的熱烈響應,鼎力支持,紛紛慷慨解囊,踴躍捐贈,集腋成裘,籌款數字急速上升,如此非凡成績,在滿地可堪稱空前。一座耗資約八十萬元的會館,由籌劃、募款到奠基,不足一年時間,實在是項奇蹟。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用「潮州精神」來形容這項奇蹟,如今再用兩個字概括,就叫這美譽為「潮譽」吧!魁省潮州同鄉會雖然創會只有短短十年,卻後來居上,成就斐然,不同凡響,令僑社刮目相看,將這不尋常現象歸功於「潮州精神」,應該當之無愧。滿地可潮州會館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籌款、奠基,並將在短期內落成,與其說是一項奇蹟,不如說是「潮州精神」在海外發揚光大,是「潮譽」的又一次見證。

潮州人素以講義氣、重鄉誼見稱,潮裔的團結互助精神更為世所樂道,加上勤勞、儉樸、誠信,民風淳樸,人情敦厚,富於創業,善於經營,對新環境有堅韌的適應力。在海外,潮州會館成了聯繫潮裔的樞紐,肩負服務鄉親、增進鄉誼、弘揚潮汕傳統文件、捍衛同鄉權益的神聖使命。「潮譽」是數千年潮汕文化積累的盛譽,是作為潮州人引以為榮的美譽,本文試略為簡介。

韓愈和潮汕文化分不開,他因諫迎佛骨得罪了唐憲宗,而被遠貶潮州,關心民眾疾苦,知道鱷魚為患,曾寫《祭鱷魚文》,設壇祭鱷,深得潮汕民眾愛戴,後人將潮州最大的河流──惡溪改名「韓江」,把筆架山改稱「韓山」,把橡木改稱「韓木」。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曾在潮陽抗元,兩女在此犧牲。而潮州狀元林大欽的故事就更膾炙人口,只可惜他僅活了三十五歲就壽終了。

一提到潮州,就令人想起工夫茶,不懂喝工夫茶不算潮人。潮俗有「茶三酒四遊玩二」,認為喝茶最好是三人一起喝,所以一套工夫茶具通常只配三隻茶杯。沖茶「十法」不遜於日本的茶道,包括活火、蝦鬚水、燙盅、熱罐、揀茶、裝茶、高沖、低篩、刮沫、淋頂,最後是啜飲,而斟茶還有「關公巡城」、「韓信點兵」等動作,實在是一種高雅民俗,也是潮汕文化特色之一。

潮菜自成一格,潮州鹵水鵝、潮州沙茶牛肉、潮州蠔仔烙、潮州芋泥、潮州菜脯、潮州鹹酸菜,潮州白粥,都很出名。還有一道菜叫「護國菜」,相傳宋朝末代皇帝趙昺被元兵追捕,逃亡落難到了潮州某山下,人困馬乏,飢餓難忍,向農家扣門求食,好心的老婦,家徒四壁,只好到園裏摘一把番薯葉給宋帝吃,飢不擇食的趙昺,狼吞虎嚥,但覺香滑可口,問起老婦,如實相告,宋帝感慨萬千,封番薯葉為「護國菜」。這故事當然是編造的了,其實番薯在宋代還未傳入中國,但「護國菜」確實是潮州菜,不少潮州餐館還以冬菇、火腿為佐料,調以上湯,味道極端。

潮州音樂、潮州大鑼鼓、潮州戲,是潮汕文化的重要一環,潮劇始於宋光宗時期,形成於明朝中葉以前,內中保留了很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和古唱腔。「潮州歌冊」由元明以來北方的評話、彈詞流傳到潮州以後演變而成,在東南亞特別是泰國流傳甚廣。潮州話中,音韻鮮明,許多古韻還一直在潮語中保存著,所以,用潮語作詩填詞,不怕會走韻。泰語、柬語中,有很多詞都由潮語轉化,連數目字如七十、八十、九十都像潮語,老闆在泰、柬語中都稱為「頭家」,椅子稱為「交椅」,泰語稱女子為「婦人」,此外「粿條」、「粿汁」、「炒麵」等都與潮語同音。

此外,潮州陶瓷已有五、六千年歷史,潮州竹編工藝也有數千年之久,而潮州金木雕更是飲譽中外,潮繡與蘇繡、湘繡、蜀繡合稱中國四大名繡;汕頭抽紗以針法細密、輕盈通透、色彩清麗而著稱。潮州木屐在唐代已很出名,唐代古書中稱為「潮屐」,潮州風俗中,孩子長大到十五歲,便要舉行「出花園」的儀式,出了花園就算是成人了,儀式中孩子必須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一雙紅木屐,這傳統已逾千年,直至今天,在泰國的潮州老人家還是喜歡穿木屐。

談「潮譽」僅僅作為借鏡,除了「潮譽」,也有「瓊譽」、「粵譽」、「閩譽」,有「潮州精神」,當然也有「海南精神」、「台山精神」,本文絕無貶低或歧視之意,知我諒我也。倘若「潮州精神」能推廣,僑社團結一心,沒有抗爭分裂,則善莫大矣!相信任何困難都能克服。
(1999.09.17《華僑新報》第447期)

附:
敬讀盧茵《潮譽》
李錦榮
潮人團結重鄉情,建會流長歸至誠。
義氣澄然心慕直,精神貫徹志堅宏。
敬天素樸源頭遠,驚世經營創業榮。
韓愈文風今古在,連綿不息譽豐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