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

第043篇:《容忍》

《尚書》曰:「必有忍,其乃有濟;有容,德乃大。」容忍,寬容忍讓,是中華文化對個人如何克己、如何自制的一種美德。

孔子說:「小不忍,則亂大謀。」忍,是智慧的抉擇,對事態之輕重利害必須以冷靜的思考來衡量。逞一時之氣,因小失大,是愚蠢之舉。

常言道:「得饒人處且饒人」,忍,是仁心的表現,寬能容眾,恕以待人,「宰相肚內能撐船」,忍,講的是胸懷和氣度,以忍讓處之,則戾氣立解,祥和即來。

「雖千萬人,吾往矣」!忍,是一種堅毅的勇氣,只有大勇的人,才能做到堅強不屈的忍。

忍,「刃入於心」,忍字頭上一把刀,必須經受嚴峻考驗。蘇軾說:「高祖之所以勝,項籍之所以敗者,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」,蘇洵曰:「一忍可以支百勇,一靜可以制百功」,忍,是以靜制動,以不變應萬變。韓信受胯下之辱,張良耐拾履之侮,而後成不朽之功;臥薪嚐膽,忍辱負重,越王勾踐終能復國。堅百忍以圖成,「忍一時風平浪靜,退一步海闊天空」;「怒則氣浮心蕩,忍則雨過天晴」。胡適說:「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」;白居易云:「孔子之忍飢,顏子之忍貧,閔子之忍寒,淮子之忍辱,張公之忍居,婁公之忍侮,古之為聖為賢,建功樹業,立身處世,未有不得力於忍也。」忍天下難忍之事,容世間難容之人,如果沒有修養,實在不易辦得到。

魯迅說:「誠然,“無毒不丈夫”,形諸筆墨,卻還不過是小毒。最高的輕蔑是無言,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。」然而,當忍無可忍的時候,就會爆發,就會一發不可收拾!

忍,絕不是逆來順受,敢怒不敢言,忍,更不是奴顏婢膝,渾身媚骨。對君子要忍,對朋友要忍,對親人要忍,如果是小人,容忍只會令對方得寸進尺,變本加厲。所以魯迅認為:『退步須兩面退,倘我退一步而他進一步,就只好拔出拳頭來。』

中華民族的歷史,是一部「忍」的記錄。千百次農民起義,都是在忍無可忍之下爆發,多少次改朝換代,都是因忍無可忍而形成。帝王以儒家的「忍」統治百姓,草根階層在「忍」中甘為牛馬,忍氣吞聲,幾千年來「忍」成了「美德」,人人「能忍常樂」,「百忍成金」,終於,忍出了鴉片戰爭,忍出了八國聯軍,忍出了火燒圓明園,忍出了膏藥旗插進東三省,忍出了天皇鐵蹄踐踏中華大地,忍出了南京大屠殺。

對敵人絕不能仁慈容忍!忍的代價,太沉重了:忍的結果,是簽定了數不清的喪權辱國之不平等條約,忍的下場,是割去了大片國土,賠償掉千萬萬兩黃金白銀。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」,是活命哲學;賣國求榮,忍辱偷生,喪盡天良,是英雄所不恥。

對小人的低劣手段,更不應寬容忍讓。正所謂:「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」,對無恥之徒,講求忠仁道德,禮義廉恥,簡直是對牛彈琴。既然忍無可忍,就揭竿而起,就大鳴大放吧!就像毛澤東說的:「宜將剩勇追窮寇」,「安得倚天抽寶劍」,「攪得周天寒徹」!

忍,應該是相對的。可忍,孰不可忍?在容忍裏,你會悟出箇中真諦。
(1997.07.11《華僑新報》第333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