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

第082篇:《書戀》

利用一點時間在電腦上重新整理藏書總目,最後一本是購於1996年12月的《辛棄疾全集》,才發覺已經一年多沒有補進新資料,如今一算,又買入約250本新書。

這年頭,苦為稻粱謀,能安心坐下來檢檢翻翻被塵封的書籍的時候實在不多,許多書買回來後只在扉頁上註明購書日期和地點後,往書架一放,就是經年,如那本《天怒》,要不是這幾期的《華僑新報》有介紹,我也不會留意到自己已買了一年而未曾閱讀。

由於幼時家貧,連一本書都買不起,長大後又逢戰亂,想買書談何容易;移居泰國,看到曼谷南美書局的書,眼界大開,找到的錢都往那裏報銷,幾年間也買了二、三百本,來加拿大後,加幣匯率大,一本書十幾塊錢已不是什麼負擔,所以就開始有計劃搜書,每期《大公報》的「讀書與出版」上介紹的新書,我都剪下,托人從大陸、香港郵寄來;去過幾次香港,主要是趕去看書展,港幣折算加幣,一部厚厚的辭典才不到30元,不買才怪呢!誰知到廣州書店一看,比香港更便宜,例如「中國大百科全書」軍事卷精裝16開本上下冊共1500多頁,只賣90塊人民幣,折合加幣不到20元,我興奮極了,買了很多,吩咐朋友代裝箱郵寄,人回來時,書也到了,這樣陸陸續續從外地張羅,倒也買了1千多本,都是厚厚的工具書,也是我必讀的,當然放在伸手便可拿到的最顯眼位置。

我喜歡逛舊書店,除了書價很便宜,還可以找到絕版書之外,更愛那份雜亂無章,你可以在書山中任意翻查,隨便挑選,也不一定必須擺回原位;沒有虎視眈眈的眼睛跟隨,你還可以蹲下來或乾脆坐在地上。我反而不喜歡把書店變成超級市場那樣井井有條,那樣商業化,那樣公式化,那樣拘束,那樣死板。這就有點矛盾了,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。

當然,是因為懶,才為亂糟糟的書房找藉口。我的書房,被報紙、雜誌、信件、影印件堆放得只剩下小小的位置可以放一張書桌,而電腦鍵盤也被擠得動彈不得,每次要找資料,就從書架上搬了一大疊書,東翻西捲,像疊羅漢,把自己包圍住,身邊最要緊有一杯水,一部手提電話,房門關上,就把自己單獨隔離了。魯迅說:「躲進小樓成一統,管他冬夏與春秋」,在書中瀏覽,就不會惹來麻煩,特別在晚上,放工回來,凌晨兩、三點,最宜躲進書房,把在工廠已構思的東西搬上電腦,聚精會神一番,文章就出爐了。

不敢想像沒有書的日子是怎麼度過的。說這樣的話,是有點自負的。寫買書、藏書的文章一多,就往往會有自吹自擂之嫌,好像怕人家不知道你愛書似的,這是頗無奈的。幸好我還沒有資格成為藏書家,我還未到專門搜羅孤本、善本的境界,但愛書成癖,也不否認。我很清楚知道哪一本書是放在哪個書架的第幾層,它的隔鄰是些什麼書,在哪處買的,這就像唐人街某錄影帶出租店的老板娘,只要你報出一部電影的片名,她立刻就可以從超過3萬卷錄影帶中找出來,頭腦的容量和驚人記憶,簡直比電腦還快,令人佩服。

買書藏書,完全為了自己開心,滿足佔有慾。花錢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,燈下捧讀那本夢寐已久的書,心情開朗,愁雲驅散,如此而已。至於什麼「書到用時方恨少」啦,什麼「腹有詩書氣自華」啦,無非是書生那飄飄然的酸氣。日子一久,存書漸多,翻翻看看,就覺得自己好像很有學問,似乎夠雅,夠氣派,也開始寫些藏書之類的文章。家裏滿天滿地是書,讓客人看了對你讚嘆一番,自我感覺頓時好起來。其實,是很諷刺的事。

令我瘋狂的,是又笨又重又貴的書,令我痴迷的,是又戀又恨又憐的書。為了買一屋子書,搞到銀行存摺只剩下3位數字,肚子餓了,數千本書又不能當飯吃,算一算當時買下的書價,竟然比自己住的屋子還貴,這就太不智了。一個人的腦袋畢竟有限,能容納得下多少知識?既要裝中文,又要裝粵語、潮語,還有先入為主的柬、越、泰、寮語,再加上不得不讀的英、法語,怎不加速老化而滿頭光禿呢?為戀書而老,也算一樂事吧!
(1998.04.10《華僑新報》第372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