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

第016篇:《新年》

滿城瑞雪迎歲,銀枝玉葉,楓國堪陶醉。看白絮紛飛,漂清塵世。樹懸露美,松凝璧麗。遍山皎潔皚皚,萬千污穢,盡覆蓋、冰肌勝雕繪。
賀年好酒正暖,贈曲情濃,獻詩心愧。春不遠、韶光祥雲朝氣。一元復始,三陽開泰。百花爛漫爭紅,舊新交替,度佳節、歡歌響天外。
吉慶恭喜,爆竹驅冬,舞獅更季。再祝福、榮華富和貴。忘憂愁、明日萬里東風至。杯又滿、煮酒壺中沸,且將仇恨隨流水。

 ──夜半樂‧瑞雪賀年

「一元伊始,萬象更新」,是新年吉祥賀詞,但在西方過新年,卻還只是中國農曆11月下旬的初冬,連臘月都未到,故實在談不上「臘盡歲除」、「三陽啟泰」、「百花迎祥」、「春回大地」,而且「萬象」一點也沒有更新,「年」的時間概念,已不再限於春節了。

古人稱新年為元旦、元日、元辰、正日、元朔、元朝、正朝、新正、三元之日﹝歲之元、月之元、時之元﹞,張九齡詩:「欣欣此生意,自爾為佳節」,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,旦是天亮或早晨,由「日」字下面加「一」字組成,表示太陽從地平線升起。

公曆1月1日是當今全球公認的元旦,由於地球自轉的時差,各國並不是同時送歲迎年,世界上最先迎接元旦的是斐濟和紐西蘭,最後進入元旦的是西薩摩亞群島。

中國歷代的元旦也並不一致,夏代是正月初一,商代是十二月初一,周代在十一月初一,秦統一後又以十月初一為元旦,直到漢武帝時才恢復夏曆,以正月初一為元旦,相沿數千年未改;辛亥革命後,孫中山定正月初一為春節,而以西曆一月一日為新年。

皇甫冉詠云:「鶯啼燕語報新年」;孟浩然感喟:「雪餘春未暖,嵐解晝初陽」,「昨夜斗回北,今朝歲起東」。新年賀歲,互祝佳詞,總離不開「萬事勝意」、「如意吉祥」、「恭喜發財」、「年年有餘」等祥瑞祝福,表達了人們渴望和平、幸福、富裕之心願。

民族英雄文天祥於除夕之夜在牢獄中寫下了悲壯的「除夜」五律:「乾坤空落落,歲月去堂堂。末路驚風雨,窮邊飽雪霜。命隨年欲盡,身與世俱忘。無復屠蘇夢,挑燈夜未央。」道出了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。

孟浩然詩曰:「白髮催年老,青陽逼歲除」;劉長卿「新年作」云:「鄉心新歲切,天畔獨潸然」;崔塗「除夜有懷」:「那堪正飄泊,明日歲華新」;杜甫吟唱:「歲暮陰陽催短景」,都流露了王維「每逢佳節倍思親」的鄉愁別緒。

新年來臨,把每個希望都寫在賀卡上,讓聲聲祝福隨魚雁送到遠方,一張小卡是一顆心,一段賀詞是一片情。一幅相片留住了往昔,一句叮嚀廝守到永遠。雪花在窗上構圖,人兒於燈下沉思,燭光中編織成兩幀彩畫,一幀是回憶,給我;一幀是憧憬,給你,回憶中有辛酸有溫柔,憧憬裏有甜蜜有幻夢,樂觀的人們又再為新年祈禱祝福。

年年冀望昇平日,幾許悲歡夢裏知。韶光又臨歲暮,正風歌雪舞。急回首,硝煙送歲,槍林迎節,砲雨鼓聲流彈;年頭禱告到年終,怎奈是、生靈塗炭;太平盛世夢難圓,又一曲、長歌唱斷。

年年飛雪摧殘,展望明天,雲朵驕陽,滿城晴朗笑聲悅;願歌舞昇平,屠蘇共飲迎佳節。

新年,吟詩,話舊,送走悲傷,迎來歡樂!
(1997.01.03《華僑新報》第306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