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

第054篇:《餐桌》

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說:「沒有比愛食物更誠實的愛」,有了麵包,才有愛情,雖然這個歪論肯定會遭到正人君子的厲聲譴責,但還是蠻真實的。

鴻門宴「項莊舞劍,意在沛公」,趙匡胤杯酒釋兵權,以至重慶談判毛澤東和蔣介石舉杯共飲,古今中外多少重大的決議,很多都是在餐桌上通過的。

有飯吃,開起會來也爽快,要舉手表決,手舉得高,要鼓掌通過,掌拍得響,有吃有喝,幹起事來勁頭十足,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?

古語有云「民以食為天」,幾千年來大大小小紛爭,說到底就是解決吃飯問題。儘管有些人一面狼吞虎嚥,橫掃餐桌,一面聲嘶力竭地不斷高喊「不是為了麵包而活著」,但他們還是無法不食人間煙火,依然每餐大魚大肉,吃得腦脹腸肥,大腹便便。古語曰:「不食三日則飢,不食七日則死」,真佩服古人的耐飢毅力,居然三天不吃飯才開始感到肚餓,如果是現代人,除了愛美節食減肥、絕食示威抗議或患上厭食症之外,少吃一頓都要鬧事,寧可不要精神糧食,也要大快朵頤一番!哪裏還會有什麼『餓死事小,失節事大』那一套呢?

在餐桌上還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明顯差異:中國人吃飯喜愛圓桌,一家幾代人圍在一塊,共飲一大碗湯,同挾一大碟菜,湯匙和筷子在湯中菜裏相互交流成一體,不分彼此,不嫌對方,這是洋人無法接受的。洋人的餐桌大多是長方桌,用餐時每人各自一份,楚河漢界,涇渭分明,絕不含糊,完全符合以我為中心的原則,表面上看起來是挺衛生的。其實別看他們外表斯文,在餐桌上卻保存著原始人類茹毛飲血的風格,手抓嘴吮,舞刀弄叉,大動干戈於席上,其饕餮形像,頗令人眼界大開;餐罷各自付賬,沒有中國人爭著請客、搶先埋單(很多人也許口袋中根本沒有錢)的精彩演出。

說到禮儀之邦的上國,孔夫子在他那部聖經論語裏就說過:「食不厭精,膾不厭細,食饐而餲。魚餒而肉敗則不食,色惡不食,臭惡不食,失飪不食,不時不食,割不正不食,不得其醬不食」,甚至說沒有下薑蔥的菜不食,坐得不端正不食。這也不可以食,那也不可以食,士大夫階級對吃的講究令草根百姓嘆為觀止,直至文明的今天,十幾萬元一桌酒席令人咋舌,甚至還推出黃金餐,由喝貴州茅台到法國路易十三,的確是翻幾番!只要有錢,流氓土匪也一樣可以吃到龍肝鳳膽,所以,千萬別在餐桌上唸杜甫那首「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」或高嚷什麼「富人一席酒,窮戶半年糧」等那些掃興的詩句,沒有這群酒囊飯袋,數千年的餐桌文化就無法發揚光大也!

餐桌文化正在昇華,連活生生的猴腦,血淋淋的牛扒,口還一張一合的油泡鮮鯉,只要能進口的,無奇不有。魯迅筆下的「人血饅頭」,岳飛詩中的「笑談渴飲匈奴血,壯士飢餐胡虜肉」,以至諸如「人肉叉燒包」那類影片,使人想起鄭義的「廣西吃人事件」,人吃人已經是餐桌以外的了,教人反胃作嘔。

當營養學家危言聳聽地大談膽固醇過高之際,在非洲數以百萬的飢餓兒童骨瘦如柴,掙扎在死亡邊緣,他們不知道什麼叫卡路里,無法想像文明人類減肥節食,他們不講求什麼營養,只希望不要餓死而已。比起非洲飢民,當年紅色高棉統治下的柬埔寨,人們再也不奢望吃飽,只希望不被殺害,餓也無所謂!寧可餓以求活著,這是個怎樣可怕的人間地獄啊!

由餐桌看赤裸裸的人生,看貧富懸殊的世道,悟出了什麼?
(1997.09.26《華僑新報》第344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