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

第1041篇:《稱謂》

1997年購於楓華書展的《古今稱謂辭典》封面(1989年版)
稱謂是一門高深的學問,同一名稱,不同的地域,不同的歷史時期,就有不同的稱謂。約定俗成,還會將稱謂逐漸變質。例如在香港,菲(律賓)、印(尼)、泰國女傭們都被稱為「姐姐」,酒樓經理被稱為「部長」,社團領袖被冠上「總理」,以至常鬧出笑話來。(見本欄第338篇《尋究》)

古時口語為「母」,讀音轉後成了今時的「媽」;「姊」為古今通言,而楚人則謂為「嬃」;今桐城人呼「叔」為「椒」,考之《說文解字》,「叔」和「椒」古音本相近。古籍學家、古典文學研究家吳孟復說:「治學之要,莫急於讀原書;讀書之難,莫難於辨稱謂。」他曾提出「五難」:一曰辨析異同之難;二曰考索語源之難;三曰旁搜雅俗之難;四曰考究沿變之難;五曰錄事數典之難。由於文人修辭多用比興,駢文儷句,尤矜用典,以至比喻、借代,衍生出大量稱謂。舉些例子,因為有「友于兄弟」、「兄弟孔懷」之句,便以「友于之情」、「孔懷之義」代替兄弟手足;又因為有「我送舅氏,至於渭陽」,便以「渭陽」為舅稱;又因為晉時阮籍、阮咸叔侄同排入「竹林七賢」之列,後人便稱叔侄為「竹林」,還以「阮」代「侄」;又因為王羲之有「東床坦腹」之典故,便以「東床」為女婿,稱他人女婿為「令坦」;「丈人」本為長輩之稱,專指妻父,後又因東嶽泰山有丈人峰,便稱丈人為「岳父」。諸如此類,林林總總,「稱謂」涵蓋的範圍越來越廣。

親屬輩次的稱謂,是中文與英、法文最大的差別。英文Uncle和Aunt,法文Oncle和Tante,就包括了父母的兄弟姐妹那一輩,中文要詳細標明伯父、叔父、姨丈、姑丈、伯母、嬸母、姨母、姑母;英法文一個Cousin就包括了中文的叔伯堂宗兄弟姐妹、姑表、姨表、舅表在內。同樣,甥兒、侄兒、甥女、侄女等,老外一律用Nephew、Neveu和Niece。這還未提及嫂子、弟婦、姐夫、妹夫、連襟、妯娌、媳、婿、子、孫、曾孫、玄孫、父、母、外公、外婆、爺爺、奶奶、曾祖、高祖。

歷代官制不同,稱謂有別,科舉、官吏、皇族、貴族,都有數之不清的稱謂,稱呼出錯,輕則丟了烏紗帽,重則丟了腦袋,甚至滿門抄斬。師徒、主僕、勞資、主客、級屬關係,都講究稱謂。

史上有「誅九族」,又有「九代單傳」,這次序應該是:往上數九代,往下數九代,就是「祖宗十八代」。上序依次為:父母、祖、曾祖、高祖、天祖、烈祖、太祖、遠祖、鼻祖;下序依次為:子、孫、曾孫、玄孫、來孫、晜孫、仍孫、雲孫、耳孫。古人十幾歲已成家生兒育女,所以「五代同堂」一點也不稀奇;今人普遍遲婚,能四代同堂已經不錯。我的大哥四十幾歲就當上了內外祖父,六十多歲逝世時已經是曾祖父級,而我已年逾花甲,唯一外孫女今天才滿16個月。

稱謂有尊稱、謙稱、雅稱、俗稱、特稱、簡稱、借稱、代稱、古稱、今稱等,有給皇族專用的,有給先人專用的,有給販夫走卒屠狗輩專用的。在大陸,稱司機為「師傅」,對人尊稱「老師」就更普遍;所以,被人稱你為「師傅、老師」也別高興得太早。我尊稱有學問的女士為「女史」,就曾被一位前輩質疑過,只好引經據典,翻書查籍,才令他心服口服。還有尊稱女士為「先生」的,能獲此殊榮的人也不多,好像就只有秋瑾、林徽因、宋慶齡、楊絳、冰心、何香凝、葉嘉瑩等。至於被尊稱為「子」的,就更少了,老子、孔子、孟子、墨子、荀子、孫子、曾子、韓非子,若有一天你被稱為「子」,其成就應該是揚名立萬,百世流芳。至於「詩翁」、「詞丈」的美譽,首先是論資排輩,高齡耆宿才夠資格稱之為「翁、丈」;曾經有詩友尊稱我為「墨師」,令我十分難堪、尷尬,山外有山,一山還有一山高,既然大家都是平輩,切磋詩藝,還是稱「詩友、詩兄」吧!

稱謂離不開環境,今天已很少有人叫媽媽為「娘親」,稱老公為「愛人」。女兒稱我「老豆」也好,叫我「老爸」也好,但千萬別叫我「爹地」,一聽到這洋稱呼,我渾身起疙瘩,受不了也!

古代文人墨客多風流韻事,吟風弄月,拈花惹草,寫了大量歌讚美女的詩詞,所以,美女的稱謂五花八門,琳瑯滿目,從詩詞中摘錄出來的,計有:麗人、佳人、玉人、玉女、玉姝、仙子、嬌娥、嬌娘、嬌嬈、嬌娃、姝麗、碧玉、紅顏、紅樓、紅袖、紅粉、驚鴻、傾國、傾城、尤物、粉黛、窈窕、嬋娟、娉婷、黛娥、香娥、青娥、玉娥、翠娥、蛾眉、翠眉、燕姬、姣姬、美姬、仙姬等,不勝枚舉。

在大陸,十大元帥中只有朱德和彭德懷兩人被稱為「朱老總、彭老總」,其他都稱「葉帥、聶帥、徐帥」。其實,過去在廚房,統稱大廚為「老總」、「總舖」,還有報紙的總編也稱「老總」,後來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,「總」字火了,電視劇中所有領導(總經理)都是「總」,如今,只要你知道對方姓啥,在其姓氏後面隨便加一個「總」字準沒錯!於是,洪總、龐總、畢總、明總,如雷貫耳,欲罷不能。很慶幸自己無官無職一身輕,否則,一頂「盧總」高帽扣下來肯定受不了,我真怕被打得鼻青臉腫,滿地找牙!
(2019.03.21《華僑新報》第1465期)
附:
敬讀盧茵《稱謂》
李錦榮
水清見底古今珍,細讀師文求史真。
稱謂樣型依意別,俗成結構應辭陳。
模稜難定思唯亂,謬誤隨流論說淪。
媒介內容圓證醒,人生價值語言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