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

第1025篇:《相片》

於多瑙河遊船上拍攝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國會大樓(2018.10.03)
這幾天,我聚精會神整理歐洲之旅的相片,從八千多張之中篩選出一千五百多張去沖印,然後逐一按次序先後排列,在每一張相片背面,詳細寫上日期、時間、地點,當然要註明國家、城市和景點。由於大部分相片都用手機拍攝,所以很容易就查出該相片是哪一天幾點幾分在哪裡拍下的。

一歲的嘉珈與媽咪在滿地可奧林匹克運動場留影(1984.11)
也許有人會笑我太落後,到今天廿一世紀還在沖印相片,放進相冊中翻閱。我明知電腦、手機和IPad可以用Apple TV在電視大螢幕上觀賞相片,但依然會按傳統的老方法,慢慢翻看厚厚的相冊,整個週日下午,哪裡也不去,就看相片,逐一回味每張相片拍攝時的點滴往事,沉醉在回憶之中。
捷克布拉格聖維特大教堂前集體大合照(2018.10.01)
本欄在21年前(1997年8月29日)刊出第50篇隨筆《照片》曾寫道:「相簿是一部人生的記錄,是最無價的。許多人在火災中捨命搶救的,就是這些珍貴的照片,因為唯一能把時光留住的,只有照片,能為歷史見證的,只有照片。儘管今天聲影攝錄機已經十分普遍,仍然無法取代照片。」當時還沒有數碼相機,拍相片要用菲林,要沖印相片郵寄給親友,不像今天只要手機一按,就連拍攝、傳送、回覆等功能,都在幾秒鐘內完成。如今,舊相片可以掃瞄進電腦中永遠保存,數碼相片可以放到雲端,儲存在不同的硬盤中,然而,相片本身的價值依然非常珍貴,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。
滿地可唐人街Complexe Guy-Favreau聯邦大廈還在施工(1980.02.15)
沒有經歷過戰火、動亂、災難,就不知道相片的可貴。我們家的黑白相片本來有一大鐵盒,大姐來加拿大前,將這珍貴無價的舊相片交給滯留越南的大哥,一場洪水,把大哥的田園變成澤國,上千張黑白相片都被大水沖走,我完全不知情,所以在2008年底到越南時,還帶了手提電腦和掃瞄機去,準備將所有黑白舊相片掃瞄進電腦,儲存在光碟中。在我的記憶中,在1972年曾經在越南大姐家中,整理過這些相片,當時是放在大鐵盒中。裡面有我父親生前多張個人相片,以及合家照,還有母親與我的放大相片,我那時才四歲。這批相片沒了,在柬埔寨金邊舊居,就更談不上能找得到,除非有奇蹟出現。老伴就很幸運,因為岳父早在1970年就移居香港,所以相片全都保留,幾年前,老伴的弟弟把珍貴的黑白舊相片全都掃瞄進電腦,儲存在光碟中,送給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。
滿地可奧林匹克運動場斜塔還未建成(1980.06.21)
祖輩、父輩的相片遺失了,我們這一輩的彩色相片應該珍惜,特別是與親人長輩合影的相片。眼看相片中的親人一個又一個走了,本來相片中最年輕的我們,隨著時間的流駛,如今也都步入老年行列,成了孩子、孫子們的父輩、祖輩。過去是物以稀為貴,每一張相片都要認真的、小心翼翼的拍,自從數碼相機、手機問世,拍相片不再需要買菲林,不再擔心相機中只剩下最後幾張軟片,所以,想拍多少就任意拍,不滿意可以刪除,反正又不用花錢買菲林,而且,動輒一個景點就拍上百張,不同角度,不同距離,都拍個不亦樂乎!這就養成了不珍惜、不儲存的習慣。我的大女兒去多個國家旅遊,從來就沒有沖印過一張相片,想看?上雲端取下來,所以,上萬張相片,到底哪一張都記不清,也沒有時間去拿來觀賞,我到Amazon幫她將萬張相片歸類儲存,足足花了幾個星期。
滿地可唐人街寶塔仍在(1981.08.27)
或者,就像網上經常說的:要往前看,不要懷舊!相片就是懷舊的東西,是歷史的見證,1980年剛來滿地可時,奧林匹克運動場還沒有斜塔,唐人街的寶塔還座落在今天九歌浮雕的位置,La Gauchetier街還有車輛行駛;後來,唐人街小牌樓從今天的中山公園向西移動,1998年南北大牌樓落成,相片中的景物逐漸消失了,成了歷史,留下回憶。我家藏書中,買了不少「Then and Now」系列的書,都是各大城市的今昔對照,打開來看,左邊是黑白的舊景,右邊是彩色的新貌,包括滿地可、芝加哥、華盛頓、波士頓、多倫多等。我很喜歡古老的建築,對破舊立新,不以為然,每到一處旅遊,首先必去參觀古蹟,不斷追問導遊,這座古寺是否宋朝原建築物,很可惜,答案竟是:五十年代依照舊建築圖重建。西方國家對保護古蹟不遺餘力,外牆不能動,連顏色也要保留原貌。
家裡藏書中部分Then and Now 城市今昔書籍
翻閱相片,就像進入時光隧道,回到從前。跟著相片,我回到1971年的越南,回到1974年的泰國,回到1981年的香港,回到新婚的那天;看著相片,從亞省愛民頓女兒出生到一歲半遷居滿地可,從上小學到女子私校,從麥大畢業到蒙大畢業,從領取律師執照到成為青年商會主席;看著相片,小女沿著姐姐的路,從私校到麥大食品科學,最後成為食品研發專家;看到女兒從走上結婚禮堂到成為母親,一步一個腳印,我們看著她們長大,她們也看著我們漸漸衰老,一生都在相片之中。
嘉珈領取魁北克律師執照(2010.07.27)
相片比信件更震撼!一張張熟悉的臉孔離我們而去,他們的笑容,他們的身影,永遠留在相片中。有一位老人家曾經對我說:我害怕拍相片,也怕看相片,我怕孤單地獨自遺留在這世上。我聽後很震驚,因為,每個人都會離開這個世界,活得開心,給後人留下快樂,留下美好回憶,何必如此悲傷,將低落情緒帶給他人。所以,多拍開懷大笑的相片,不要拍悲哀流淚、生離死別的鏡頭!
嘉珮麥大食品科學畢業(2010.05.28)

(2018.11.29《華僑新報》第1449期)

附:
敬讀盧茵《相片》
李錦榮
若離記憶世難存,形象無聲超語言。
歷史能持熏習作,文明演化向前喧。
永恆事實時空定,剎那心流性體尊。
相片類分人腦建,依他系統理情溫。
 
讀《無墨樓‧麗璧軒》之《相片》看盧君舊照感吟
伍兆職
從前相片最歡迎,往事重溫憶舊情。
寶塔當年仍在處,大樓昔日正工程。
嘉珈週歲媽懷抱,斜塔其時未建成。
長髮皮衣牛仔褲,臨風玉樹一精英。
看君瀟灑留佳影,歲月崢嶸珍惜盈。
 
《相片》吟
劉家驊
逝去年華可保留,令人回憶各春秋。
相機一旦超光速,歷史鏡頭能倒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