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

潘潔心序(《麗璧軒隨筆》文集)

天道酬勤

1953年5月19日,柬埔寨金邊市楊文典產房,一男嬰呱呱墜地,他是盧家最小的孩子。當父母聽到那響亮的啼哭聲,看著那俊俏的小臉,心中霎時騰起「望子成龍」的希望:希望這小子將來成為人中將才、國之棟樑。於是取名叫:國才。

時間飛快,一甲子又八年過去了,當年襁褓中的嬰孩如今捧著八卷文集:《百態人生》、《墨客情懷》、《心曲感言》、《麗璧晚晴》、《閱歷遊蹤》、《往事雲煙》、《情繫書樓》、《人海泛舟》,站在父母的遺像前,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:兩老的願望已經實現!然後他轉身向我們眾人走來,告訴我們:漫長歲月如滴水穿石,曾經的故事,人生的經歷,生活的喜怒哀樂都凝結在裡面了。他就是盧國才,筆名:盧茵、白墨,華僑新報《麗璧軒隨筆》專欄的撰稿人,詩壇的編輯,魁北克詩詞研究會的創始人及主編。一個為人子、為人夫、為人父的男人,一個平凡而偉大的人。

也許一個成功的人與幼年分不開。國才的姐夫吳瑞琪先生曾這樣形容他:「幼年時找不見他,那他一定是扎在書堆書攤裡了,他從小喜歡書是出了名的,讀書上他有如飢似渴的欲望,鑽研上他有慧根和靈性,思考上有豐富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。」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江崎玲於奈曾說過的話:「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,萌生出最初的、天真的探究興趣和欲望,這是非常重要的科學啟蒙教育,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路。」科學巨匠的源出是這樣,那文學巨匠的源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?好奇和鑽研是成功的敲門磚,盧國才自幼用它敲開了知識文庫的大門。他在金邊廣肇惠初中畢業後,到端華完成了高中,接受的是中文教育,受漢文化啟蒙之光的影響,幾十年來他筆耕不輟,勤奮鑽研古漢語和古詩詞,孜孜不倦地探索著中華文化的精髓。他用自己的頭腦想問題,回歸理性、回歸常識、回歸邏輯。無論是在戰亂中逃生,還是在異國他鄉謀生,他潛心創作本身,心無旁騖,下筆有神,樂在其中。生活的磨難越大,他記錄生活的心思越切。自青年起他為各大報社投稿,從不懈怠,包括越南《遠東日報》、泰國《中華日報》、《新中原報》等。1996年他在《華僑新報》上開闢《麗璧軒隨筆》專欄,每週一期,從未間斷,至今已累計寫有1150篇專稿。自擔任魁北克中華詩詞研究會創始人後,主動承編詩壇達975期,二十二年來共刊登詩友約三萬首詩詞,創下了在海外弘揚古典詩詞文化的一項記錄和奇蹟。自己創作各類格律詩詞2500多首,出版有《白墨詩詞集》、《無墨樓吟草》等。除此之外還不忘提攜新人,替會員們改稿、出詩集。他為詩會主編出版兩冊《滿城賡詠集》,以及《子漢詩詞集》、《譚銳祥詩集》、《鄭石泉詩詞集》、《伍兆職詩詞集》等個人專集,並創建《詩壇》網頁和《無墨樓‧麗璧軒》博客,真正做到了繼承古詩詞風格,嚴格地求格律、求平仄押韻,一絲不苟地在詩壇裡培養了一大批熱愛古詩詞的人士。成為海外發揚古詩詞文化的一塊淨土和園地,在百花園中做到了一枝獨秀,園中無雙。

一個燒爐的藍領,既要養家糊口,又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創作、寫詩,其艱難是可想而知的,其困苦又是不為人知的。長期的夜班工作,已耗盡了他一個健康的身子,可每當交稿日,他不顧夜班帶給他的睏乏,硬是叫妻子在凌晨他剛睡下不久叫醒他,爬起來敲鍵工作……幾十年間,數不清在多少個寒暑日夜中披星戴月寫作,計不清多少次放棄了應該的休息時間。

他就是這樣堅持著一路走來。無論到哪裡,他愛書、看書、讀書、買書、藏書、寫書,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。說到讀書,在2018年,他還以63高齡畢業於McGill大學英語系,完成了人生又一夢想。

在他的影響下,他的妻子與兩名女兒個個優秀。妻子當仁不讓地成為賢內助,大女兒盧嘉珈成為有名的律師,出任魁北克華裔青年專業協會YCPA主席、蒙特利爾青年商會JCCM成立87年來首位華裔主席;小女兒盧嘉珮成為有名的食品科學專家,在Kraft卡夫、Agropure等公司任職。

一個腳踏實地的文學匠人,就這樣平凡接地氣的出現在我們面前,我們不得不為他的成績和得獎感到自豪和驕傲。除了2010年獲美國世界藝術文化學院頒榮譽文學博士學位,也許還有更高的獎項正在向他招手呢!

生活,在詩意和遠方之中。

心之所向,身之所至,活過,愛過,經歷過,這便是人生和歷史。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段歷史,了解一個人。就從閱讀八卷文集開始。以這樣的心情,為一代巨匠的誕生,寫幾句感言,作為序。

長相思
──讀《麗璧軒隨筆》有感
勤自修,苦索求,隨筆千篇廿五秋,盧茵八卷留。
入書樓,泛詩舟,天道酬勤從未休,晚晴爭上游。

潘潔心  寫於玉瓊樓
二零二一年五月廿二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