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

第188篇:《入聲》

本來計劃今期寫《詞韻》,但因很多朋友還搞不清何謂「入聲」,而詞韻中,上、去、入聲是很講究的,分不出入聲就會造成平仄混淆,就無法依韻律填好一首詞,故本期先談「入聲」。

詞牌中,有些是專用入聲韻的,例如:越調的《大酺》,越調犯正宮的《蘭陵王》,商調的《解連環》,雙調的《雨霖鈴》,仙呂宮的《六么令》、《暗香》、《疏影》等,還有些詞牌是既可押平韻又可押仄韻的,押仄韻時宜用入聲,例如:商調的《憶秦娥》,越調的《霜天曉角》,仙呂調的《滿江紅》,小石調的《南歌子》,仙呂宮的《聲聲慢》,高平調的《江城子》等。

毛澤東的《滿江紅》,就用了九個入聲字:壁、泣、易、鏑、急、迫、夕、激、敵;而他的《憶秦娥‧屢山關》,用了六個入聲字:烈、月、咽、鐵、越、血。上述這些入聲字,大多數能辨認得出平仄聲,而有很多入聲字,對只說四聲普通話的北方人就無法區分,很容易混淆不清。

什麼是入聲呢?就是發音短促,喉嚨給阻塞了一下。一類是以塞音t,p,k收尾,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。在閩南語和粵語中,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,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喉塞音了。以t,p,k收尾的入聲,並不真地發出t,p,k音。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,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。在入聲中,只有阻塞,沒有送氣爆破,叫做不完全爆破。

周振甫在《詩文淺釋》一書中指出:「平聲就是北方話裏的陰平、陽平,仄聲分上聲、去聲、入聲。上聲、去聲跟北方話一樣,只有入聲字,在北方話裏已經轉化為陰平、陽平、上聲、去聲了。入聲字轉化為上聲、去聲的,還是仄聲,不影響詩的分平仄;入聲字轉化為陰平、陽平的,已經成了平聲,不是仄聲了,但在近體詩裏還得把它當仄聲。對於這部份入聲字,不說入聲字的北方人就得靠字典和韻書把它分清楚。」下面舉幾個例子,「烏、無、五、霧、屋」的入聲字「屋」,北方話讀成「烏」,「衣、疑、以、意、一」的入聲字「一」,北方話讀成「衣」。數詞中,「一、七、八、十」這四個入聲字,北方話裏都是平聲,令人給搞糊塗了,其實,數詞由一到億,只有兩個平聲字,那就是「三」字和「千」字,除此之外全是仄聲字,大可不必懷疑。

入聲字有轉化為上聲的,如「腳、角、百、雪、尺、筆、屬、谷、骨、甲」等,有轉化為仄聲的,如「木、肉、諾、頁、墨、樂、藥、六」等,以上這些入聲字儘管讀成上聲和去聲,還是屬於仄聲,絕不成問題;若入聲字轉化成陰平、陽平,成了平聲,用在詩詞中,出錯可就大了。

轉化為陰平的,如「黑、壓、捉、桌、屋、哭、禿、出、劈、剝、發、歇、失、踢、析、悉、割、殺、薛、揭、接、說、插、吃、脫、摘、匹、鴿、約、汁、忽」等,但沒有陽平那麼多。

轉化為陽平的,如「國、習、席、絕、決、學、格、佛、活、昨、實、讀、獨、毒、服、福、菊、竹、祝、族、叔、熟、足、局、燭、俗、爵、質、卒、疾、伯、白、跡、籍、劇、惜、革、隔、澤、石、敵、擊、笛、職、直、賊、德、得、極、級、及、即、集、急、不、罰、乏、竭、奪、達、滑、察、穴、結、別、潔、節、捷、跌、蝶、舌、哲、協、俠、峽、踏、答、合、雜、鴨、吉、侄、宅、劫、薄」等,不勝枚舉,要將這一大堆字讀成入聲,講粵語、潮語、閩語的朋友就絕不會出錯,講上海話、蘇州話的朋友,也輕而易舉,講普通話的北方人就相當吃力了。

下面一些入聲詞彙很難辨平仄,例如:「學習、合作、革職、絕食、訣別、獨白、結實、服毒、值得、國籍、活佛、滑石」等,這組「入入」仄聲詞句,在北方話裏都讀成了「陽陽」平聲。不說入聲字的朋友,一下子要求將陰平、陽平聲轉換回原來的入聲字,的確很困難,唯一的方法,就是先找到一本韻書,將五部入聲字一共九百三十二個熟讀牢記,分辨讀音,別無他法矣。

韻譜十九部中,由第十五部開始,一共五部全是入聲字,分為十七個韻,作詩一般上較少押仄韻,詞不同詩,同部可通押,故不必太傷腦筋,這五部入聲不足千字,要死記也不是件難事。

「聯合國」在粵語、潮語中,都很清楚的被讀成「平仄仄」,但在普通話中,就成了「平平平」;「寒山拾得」兩位師兄弟,在普通話中就讀成了「平平平平」;「賊喊捉賊」成了「平仄平平」;「一國兩制」成了「平平仄仄」;「改革開放」成了「仄平平仄」;譚銳祥詩翁「英雄殺敵不刀留」詩句,若用普通話讀,就成了七字皆平聲而被誤以為失粘了。杜牧「商女不知亡國恨」(平仄仄平平仄仄)變成了「平仄平平平平仄」,相信小杜泉下有知,也一定搖頭嘆息矣。

寫舊體詩的朋友,是因為「好古」,當然就更應該毫不懷疑的全面繼承古人遺產,而入聲字就是一份珍貴之寶藏。學好古典詩詞,就先攻克入聲字難關,至於拗救、變體,那更是後話了。
(2000.04.21《華僑新報》第478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