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

第265篇:《資料》

昔日,要不是蘇聯入侵,沒有多少關於阿富汗的新聞。而今,自從小布什於10月7日下令開戰以來,阿富汗這名詞,充斥媒體,如水銀瀉地,無孔不入。關於阿富汗究竟知道多少?朋友來電,提及這與世隔絕的內陸國家,希望我能從藏書中找些資料,揭開神秘的面紗。這是頗傷腦筋的差事,吃力不討好,因為一不小心,就成了上地理課,抄歷史書,要將枯燥的數據,用口語化介紹,真是力不從心。反正是隨筆,想到就寫,若有可讀性,也就不枉徹夜查書,通宵寫稿了。

阿富汗面積65萬平方公里,比緬甸略小。公元六世紀,印度天文學家最早使用阿富汗人一詞。全譯可作阿富汗斯坦,伊朗語Stan斯坦意為國家、國土。阿富汗來源於一古代酋長名字Afghana,一說是古猶太國王紹爾的侄子名。推其語源,係由梵文Asvaka轉來,在亞歷山大帝遠征時的歷史學家著作中,Assakani或Assakeni出現,意為騎士,作為國名,有強悍善戰之意。阿富汗在中國古籍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、《魏略》等均作「大月氏」,《高僧傳》作「月支」。首都喀布爾Kabul,在波斯語是貨棧,據說是印度商人因其為貿易要站而命名。中國《漢書》稱喀布爾為「高附」,《新唐書》稱「迦布羅」,《元史》稱「可不里」,其悠久歷史超過兩千年。

阿富汗位於伊朗高原東北部,是一個多山的內陸國,平原只佔五分之一,耕地只佔國土的0.2%,平均高度為海拔九百米至一千二百米。是著名的「絲綢之路」必經之地,戰略地位十分重要,歷史上所有向印度的軍事征服都經過阿富汗,是十九世紀英、俄爭奪之對象;沙俄視為其南下印度洋的戰略跳板,英國則視其為維護英屬印度北方統治的屏障。歷史上前後發生三次抗英戰爭:第一次(1838-1842)英軍兩萬多人,第二次(1878-1880)英軍3萬6千人,第三次(1919),英國投入34萬大軍,結果依然像沙俄一樣無法征服而撤退,最終承認阿富汗的完全獨立。

遍查典籍,回顧阿富汗歷史,看看這個中亞王國如何盛衰興沒。早在1220年,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率領下將阿富汗納入蒙古帝國版圖,帝國解散後,成立許多酋長國;1747年建立王國,1919年脫離英國獨立。1926年阿瑪努拉王朝執政,王朝維繫47年。1973年前政府首相達烏德(M.Daoud)發動政變,推翻末代皇帝查希爾(M.Zahir Shah),成立共和國,自任總統。1978年,在蘇聯的支持下,人民民主黨發動政變,達烏德被趕逐下台,塔拉基(N.M.Taraki)出任革命委員會主席,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。979年,阿明發動政變,打死塔拉基,自任總統,蘇聯大軍於年底入侵阿富汗,阿明被擊斃,卡爾邁勒(B.Karmal)被扶持上台,直至1986年底下野,納吉布拉(Najibullah)接任,蘇聯對阿富汗實行全面軍事佔領足足十年,1989年蘇軍全部撤出。1992年4月,幾派反叛力量成功奪取首都喀布爾,推翻納吉布拉共產黨政府,結束長達十四年的親蘇統治,建立臨時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,組成過度政府,由拉巴尼(B.Rabbani)出任總統,1996年,塔利班神學士政權統治,賓拉丹的岳父奧瑪爾(Mullah M.Omar)執政,阿富汗成為全球唯一沒有音樂、男性必須蓄鬍鬚的國家。

阿富汗國旗屢次更換。王國的國旗是由黑、紅、綠三個垂直長方形組成,中間是國徽,王國改為共和國後,國旗上黑紅綠由垂直變成平行,國徽在左上角,原來的皇宮不見了,圖案由一枚五角星、升起的太陽、麥穗和一本可蘭經構成。蘇軍入侵後,國旗一度換為全紅色。納吉布拉下台後,國旗也改了,由黑、紅、綠色改為綠、白、黑三色,旗上方綠色部分用自白色阿拉伯文書寫「真主偉大」,中間「萬物非主,唯有真主,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。」這些文字與沙地阿拉伯國旗上寫的一樣。塔利班神學士政權上台後,又將旗上所有阿拉伯文除去,換成一枚金國徽。

阿富汗是落後的農牧業國家。經濟發展緩慢,工業基礎薄弱,農牧業人口佔總人口90%,人民生活極貧困,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。1998年國民年平均收入800美元(去年1美元換4750Afghani),全國僅有16英里鐵路,無出海口,2千6百萬人口,只有3萬5千輛汽車和3萬2千輛貨車。電話總數為2萬9千條線,國民平均壽命,男性48歲,女性47歲,僅29%受過教育,阿富汗人主要是普什圖人(Pashtu),約佔38%,使用普什圖語,自1936年起,普什圖語被宣佈為阿富汗國語。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書寫,信奉伊斯蘭教,84%屬遜尼派Suuni,巴米揚(Bamian)河谷巨型佛像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遺址之一,可惜已被塔利班政權炸毀。中世紀時,阿富汗曾出現過極繁榮的波斯文學,在《中國大百科全書‧外國文學卷》中,有「阿富汗文學」條目,詳細列出歷代普什圖文作家,很有參考價值。敲鍵到此,正好滿滿一張紙,完畢!
(2001.10.12《華僑新報》第555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