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

第316篇:《謬誤》

週末一連兩天逛書店,先後在Chapters和Indigo駐足,又在SmithBooks和Renaud-Bray流連忘返,臨關門前還跑進Archambault再泡半個鐘頭,收獲甚豐。由於會員卡有九折優待,買起書來也挺過癮。當然不可錯過逛Future Shop和Bureau En Gros,電腦光碟的引誘實在無法抗拒。

書店買來的,都是珍貴的工具書,包括厚七百多頁的World Desk Reference《案頭世界知識參考書》,Chronicle1900-2000《廿世紀編年史》,Today in history《歷史上的今天》。DVD光碟一套五張,是廿世紀百科全書,每廿年一張,如此類推,從1900到1919的第一張,直到1980至1999,足足500分鐘,將百年大事濃縮成八個多鐘頭。回來後如獲至寶,一面翻書,一面看百年記錄片。有兩個女兒陪伴,結果她們支持不下去,都倒在沙發睡去,到夢中尋找歷史了,只剩下我自己依然又看又寫,全部看完時,已是凌晨四點多,就像我平時加班一樣,所以沒有倦意。

記錄片中,涉及中國的有不少,包括義和團與八國聯軍、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、毛澤東創立新中國、中國志願軍參加韓戰、毛澤東發動文革、尼克松訪華等。韓戰記錄片中,許多鏡頭是抗日戰爭時的場面,還可以見到台兒莊火車站和日本「仁丹」廣告,甚至還加插越戰片段,如此剪接,在五張光碟中可真不少。有一段是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流亡多年後進入「解放區」的記錄片,他與喬森潘擁抱的鏡頭,被旁述張冠李戴,喬森潘變成波爾布特了。還記得1972年6月8日,美軍空炸越南西貢附近一小村鎮,有位名叫阮金福的小女孩因衣服被燃燒彈燒著,赤裸而逃,這名餘生姑娘現居美國,無獨有偶,美軍轟炸柬埔寨的記錄片,竟也加插了阮金福赤身逃難的鏡頭。而柬埔寨首都金邊市塔仔山尖頂,被旁述成聞名世界的千年古蹟吳哥窟,更令人啼笑皆非。

也許老外對中國的了解不足之緣故,有一卷錄影帶《毛澤東》,是黑白記錄片,內中不少珍貴鏡頭,可惜旁述經常出錯,連美國記者史諾,都被誤為美國大使司徒雷登;而白求恩大夫也被解釋成毛澤東的私人醫生;文革時,宋要武(宋彬彬)為毛澤東戴上「紅衛兵」袖章,被旁述成「當上紅衛兵總司令」;而大街小巷的毛語錄、指示,則是「紅太陽毛澤東的最高命令」云云。

既使是頗權威的工具書,也一樣出錯得離譜。《歷史上的今天》9月28日(公元前551年魯襄公廿二年十月庚子)孔子誕辰,圖片明明寫著Confucius,而卻是比孔子小一千七百歲的蒙古開國君主──原名鐵木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。我正打算致函該書出版社,鄭重要求更正,不能誤導讀者,以後見到真正的孔子畫像,反而以為是錯的。而《案頭世界知識參考書》中,也出現幾處圖片放錯,例如:寮國總統自1998年起由人民革命黨主席坎代‧西潘敦Khamtay Siphandone出任,而該書之照片卻是1992-1997年前總統諾哈‧馮沙萬Nouhak Phoumsavan,我拿到廠裏問寮人工友,他們一看就發現出錯,並出示寮文報紙,有坎代‧西潘敦接見赴韓國釜山亞運健兒之照片。

手頭上還有一本大陸出版的《世界戰後五十年圖集》,都是新聞圖片,而說明文字也經常出錯,例如1977年卡特宣誓就職美國第38任總統,圖片被切掉一半,只有舉右手的大法官,卻不見站在大法官對面的卡特總統,於是卡特的樣子全變了。1980年9月2日,韓國總統就職,全斗煥改了姓,變成「金斗煥」,而且圖片中只有舉手敬禮的軍官和觀禮的夫人們,惟獨不見總統先生。

大陸許多人物詞典中,經常鬧出笑話,活生生的名人,提前填上了死亡年份。例如台灣元老張群,全都註明於1974年病故台北,而張群一直到1990年才逝世,多活了十六年,享壽101歲。也有將語言學家的王力與文革時期小爬蟲的王力出生年齡混淆,而最不可饒恕的,是不該植錯的錯字:周恩來竟變成周思來,雍正成了雍飛,陳延年成了陳延羊,唐肅宗成了唐甫宗,袁世凱變成袁匹凱,音樂家冼星海逝世變成被害,那已不僅僅是校對問題,而是極不負責任之遺毒散播。

甚至謬誤到將毛澤東詩句訛傳,就更罪不可恕也!例如《七律‧到韶山中》,「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換新天」詩句,香港幾本劉濟昆編的暢銷書:《毛澤東詩詞全集》、《毛澤東詩詞演義》、《笑談毛澤東詩詞》等,全將讀平音的「教」改為讀仄音的「叫」,這樣一來,「敢叫日月換新天」就變成「仄仄仄仄仄平平」而平仄失粘,毛澤東地下有知,豈不搖頭嘆息。除了證明劉濟昆本人不諳音律,也為下一代捏一把汗,如果一再誤傳,人云亦云,流毒甚廣,有例可循,美其名曰:約定俗成,想改也難了。還是以大陸周振甫所註釋的《毛澤東詩詞講解》為準。

香港電視劇之謬誤,本欄在《戲言》中已詳述,這裏補充一段,就是某古裝劇中,宮女竟演奏二胡曲《二泉映月》,殊不知作者阿炳(華彥均)1893年才出生,該曲怎會提前千百年流行?
(2002.10.04《華僑新報》第606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