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

第127篇:《過年》

今年正月初一是星期二,學生照常上學,工廠依舊開工,春節氣氛遜色不少。從衛星電視現場轉播看到香港市民行花市、拜年、觀賞煙花的熱鬧情景,令人對海外冷冷清清過春節頗為失望,頓時有種來錯地方的感覺。童年的往事歷歷在目,好懷念在東南亞的每一次過年,那裏才能感染到正在過年,那種只有中國人才有的自豪感,在亞洲才能找到。

來到紅鬚綠眼的北美,在孩子們心中,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是拆禮物的聖誕節、扮鬼扮馬的萬聖節,以及切蛋糕的生日,而對農曆新年,除了收紅包,沒有啥深刻印象。兒歌唱詞中,「穿新衣,戴新帽,拿紅包,買花炮」,已不管用了,孩子喜歡新衣,平時愛買就買,不必等到過年,冰天雪地,沒有爆竹催春,沒有舞獅舞龍鑼鼓喧天,向親友拜年唯有通過電話、傳真、電子郵件,挨家挨戶串門派紅包的情形絕無僅有,這是很無奈的。

從孩子用法文寫的作文中,她們對中國新年還是很興奮的,特別是曾經兩次回香港過年,印象更深,最少讓她們知道自己是中國人。為了孩子們不忘本,我們家裏還是很認真過年,由於各人要上班上學,今年提早在年廿九吃團圓飯,頗有名堂,冬菇髮菜蠔豉,取東成西就,發財好市的好意頭,魚與餘同音,年年有餘也。大年三十晚上,孩子洗澡後換上新睡衣,每人給一封壓歲錢,午夜12點正煮湯圓迎春,家裏不熄燈。正月初一,孩子向我們拜年時,每人又可獲一封利是錢。家裏要有一尾魚留著過年,要有剩餘的飯在鍋中,米缸、汽車的汽油要倒得滿滿的,年初一不許掃地,不許穿針,不許用鎚子打釘,當然不許發脾氣,破口罵人,還要說好話,例如不小心打破碗筷,要說聲「花開富貴」。

電話拜年很重要,遠方親人憑電話報平安,我們每年都向遠在中國大陸、台灣、香港、法國、英國、印尼、泰國、越南、柬埔寨、澳洲、瑞士和美國的親人拜年,亞洲大部份地區時差12個鐘頭,年三十晚就是那邊大年初一,故必須提早通話。今年也不例外,而接到的電話更多,冷冷清清過年的失落感被電話驅散了。過年,才發現作為中國人,引以為榮,美國、加拿大郵局幾年來都在中國新年發行生肖郵票,總統、總理都發表中國新年文告,中國人打長途電話拜年,令電話公司營業額直線上升,是眾所周知的事實。

過年,對孩子們來說,長大一歲,對大人來說,老了一年,記憶又增添新內容,怪不得老年人囉唆,總愛「想當年」,那是無可厚非,如果你活了一世紀,記憶還依然清醒,你也一樣感慨萬千,特別是逢年過節。這是我度過的第4個兔年,除了1963年在故鄉之外,1975年在泰國,1987年和今年都在加拿大。

今年是抵加拿大度過的第20個春節,比在故鄉過的年還要多。以前常說加拿大是他鄉,是異鄉,說自己是遊子,是過客,如今看來是應該改口了。我曾經在6個不同國度中過年,不同際遇,不同感受。

從出生到17歲,我都一直在母親身邊過年。那是一生中最溫馨、最難忘的歲月,雖然沒有什麼物質享受,家裏沒有電話,沒有電視,更談不上電腦,但人情味特別濃郁,春節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,大街小巷,紅男綠女,一大早去拜年,嗑瓜子,喝汽水,吃柿餅,燃鞭炮,戲院門口大排長龍,看電影是過年最時髦的節目,一直到年初四,店舖才開張恢復營業,而真正「過」了年還要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遊神之後。孩子的紅包壓歲錢,足夠花它整個學期,而新衣也要穿到明年過年才能再添置,誰不盼望天天是過年?

在戰火紛飛的越南度過3個春節,在泰國、新加坡、香港和台灣度過7個新年,其感受全不一樣。但都是十分傳統,保留著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習俗,特別是有超過四百萬潮州人的泰國,在那裏過年,你才知道中國人數千年傳統薪火一直從未熄滅,也深信「禮失而求諸野」的道理。在大陸,經過無數次政治運動,破舊立新,過年也離不開大量政治宣傳口號,幸好近幾年才回到軌道上來。過年的傳統應該保留,也只有那麼一點舊觀念,你才會記得自己身上流的是中國人的血,你的下一代才不會被全盤番化、西化、洋化。
(1999.02.19《華僑新報》第417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