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因為沒有車位停車,我才決定換房子。其實,我對舊屋八年的感情,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取代。這裏交通方便,步行幾分鐘就有地鐵,左鄰右舍都是守望相助的好鄰居。我不捨得的,不僅僅是一叢叢碩大的牡丹,數百朵鬱金香,還有那難忘的昔日。書房裏與詩友共聚,客廳中與老師留影,這裏發生過多少故事,也牽引起多少追憶。兩個女兒的中學時光都在這裏度過,我的三百多篇隨筆,都在這小書房中完成。所以,我臨走前,還再次為花園剪草澆水,還把書房粉刷一新,吸塵抹地,依依不捨,還拍了幾張照片留念。我答應隔壁烏克蘭婆婆,一定經常回來看她,又和剛喪夫守寡的意大利婆摟抱,好言安慰一番;我不知道如何把「節哀順變」譯成她能懂的話,但我知道她很激動,很捨不得,我送她一盆鐵樹,又送她幾件紀念品,並答應改天到她家作客。
從決定賣屋子開始,就一直猶豫不決,不知要搬到哪一區。屋子賣後,每星期都到處去找新居,一連看了三十多間,不是太遠就是太貴,不是太舊就是太小,眼看交屋日期漸漸逼近,已做好租屋的心理準備。女兒上網找尋屋子,打印機列印了一大疊獨立屋資料,終於看中了一間,翌日按址驅車前往參觀,由於沒有預約,只能在屋前來回瀏覽,憧憬有一天能成為該白屋的主人。
地產經紀總算約到了屋主,雨中,我們一家四口來到了白屋,主人是一對魁北克教師夫婦,熱情爽朗,很快就和我們兩個女兒熟絡,詳細介紹該屋如何由原來的平房改建為樓房的經過,並將一本相片簿出示,
我們出的價頗高,只減原價一萬,似乎志在必得。果然,當天下午,地產經紀來電告知,屋主接受我們的價位,只要銀行貸款一批,就成交了。雖然只跨出第一步,我們深信夢想很快成真,當晚吃牛扒、喝紅酒慶祝。一切都很順利,到公證師辦事處簽了買賣契約後,正式入住白屋。
接下來的麻煩就多了,首先是轉換地址,到郵局繳納半年手續費三十多元,將舊址信件轉來新址。換電話,區域號碼由514變成450,重新安裝有線電視接收系統,還有上網,搞了一個多星期,依然不行,連續兩週將稿件儲存磁碟送往報社,叫電話公司派技術人員來檢查線路,後來才知道是警報系統干擾,又要安裝一個分機。除了房屋保險,警報系統,還要將銀行戶口轉來Laval區,又要將新址、電話等資料通知信用卡、駕駛證、健康保險卡、汽車保險、牙醫、稅務局、雜誌社等。
所有東西辦妥,開始搬家。和前幾次一樣,自己先借朋友的貨車搬書和書架,一連
搬家不難,收拾才難。什麼東西放哪兒,不是那麼容易記得起。十幾天過去了,總算開出一條路來,可以行走,還有大堆東西有待安放。幸好後園有一間頗寬敞的小屋,可以有退路,一旦被判定是廢物,暫時堆放進小屋內,待星期三搬出去給垃圾車帶走。這一下要丟的東西可多了,有些衣物還很新,有些鞋子連價格牌還在,最佳去處是捐贈太陽青年中心、救世軍等慈善機構。
看來,還要再收拾多半個月,才算安定正常。如今,兩個女兒頭痛的問題首先就是交通,巴士除了票價比滿地可貴一倍之外,班次少,路程遠,當然,也讓大女有買多一部車的最佳藉口。而寂靜清幽的環境,鳥語花香的後園,舒適寬闊的空間,與舊屋真有天淵之別,相比之下

(2003.08.01《華僑新報》第649期)